开封市祥符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祥符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演播室系统和广播电台直播间声学及设备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热门文章
0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公告内容文档项目概况祥 (略) 全媒体演播室系统和广播电台直播间声学及设备采购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地点:投标人应注册成为开封市公 (略) 网站会员并取得CA密钥,凭CA密钥登录开封市公共资源交易网(http:/ *** )会员系统,按要求下载电子招标文件。投标人未按规定下载电子招标文件的,其投标将被拒绝。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3年03月07日09时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响应文件。一、项目基本情况1、 (略) :祥符磋商采购-2023-82、项目名称:祥 (略) 全媒体演播室系统和广播电台直播间声学及设备采购项目3、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4、预算金额:1,723, *** 元最高限价: *** 元序号包号包名称包预算(元)包最高限价(元)是否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预留金额(元)1祥符磋商采购-2023-8-1第一标段 *** *** 是 *** 5、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详见“第五章”采购内容及技术要求6、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20日历天7、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否8、是否接受进口产品:否9、是否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是二、申请人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满足的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一)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二)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三) 具 (略) 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四)有依法 (略) 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五)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1供应商应具备下列条件,并提供相应材料:(1)营业执照,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提供原件扫描件或电子证照,经营范围应与本项目主要采购内容相关,不明确者同时提供显示经营范围的《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营业执照信息”完整截图。)(2) 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提供2021年、2022度的财务报告,企业成立不足一年则提供成立之日起的财务报表)(3) 有依法 (略) 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提供2022年1月份以来任意 (略) 保及缴纳税收凭证,依法免税企业,应提供相关证明文件)(4)具 (略) 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承诺。(5)供应商开标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无重大违法记录的书面声明。(6)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截至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供应商在“信用中国”网站“信用服务”中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或者在“中国政府采购网”上列入“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的,资格审查不通过。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于开标后查询并做好相关记录和证据留存。【查询渠道:“信用中国”网站(http:/ *** )、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 *** )。】三、获取采购文件1.时间:2023年02月24日 至 2023年03月02日,每天上午09:00至12:00,下午12: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2.地点:地点:投标人应注册成为开封市公 (略) 网站会员并取得CA密钥,凭CA密钥登录开封市公共资源交易网(http:/ *** )会员系统,按要求下载电子招标文件。投标人未按规定下载电子招标文件的,其投标将被拒绝。3.方式:方式:3.1投标人系统操作手册在开封市公 (略) 网http:/ *** 查看。4.售价:0元四、响应文件提交1.截止时间:2023年03月07日09时30分(北京时间)2.地点:电子投标文件须在投标截止时间前在开封市公 (略) 网站(http:/ *** )会员系统中加密上传。加密电子投标文件逾期上传的,招标人不予受理。五、响应文件开启1.时间:2023年03月07日09时30分(北京时间)2.地点:本项目采用“远程不见面”开标方式,投标人无需到现场提交原件资料、无需到开封市祥符区公 (略) 现场参加开标会议;投标人应当在开标时间前,登录远程开标大厅,在线准时参加开标活动并进行投标文件解密、答疑澄清等。(系统解密时长默认为40钟,错过解密时长者视为自动放弃本次投标。)六、发布公告的媒介及招标公告期限本次招标公告在《河南省政府采购网》《开封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上发布,招标公告期限为三个工作日。七、其他补充事宜无八、凡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照以下方式联系1. 采购人信息名称:开封市祥符区国有资产 (略) 地址:开封市祥符区县府 (略) 联系人:刘女士联系方式:0371- ***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名称:开封兴祥 (略) 地址:开封市祥符区市民之家10楼联系人:董先生联系方式: ***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董先生联系方式: ***
鍖哄煙瑙勫垝涓庡彂灞曠殑鎴樼暐鏂规鎺㈣ 寰愭灄涓浗鍖哄煙鍙戝睍鎴樼暐
来源:比较 徐林(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关乎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国土空间较大、自然地理差距较大、人文民族差异较大的我国来说更是如此。本文回顾总结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基本脉络,以及背后的举措做法和政策逻辑,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主要政策话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改进建议。 《比较》第123辑一览 | 比较 一个国家的区域经济协调问题从来不是一个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经济治理问题,这是因为区域差距过大往往会带来政治诉求和社会稳定问题,在不同的地理空间范围和政治经济制度下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处理机制。即便在全球视角下,联合国体系对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关注也在不断加重,涉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最贫困的国家,以及其他有特殊困难的最不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全球多边或区域性开发金融机构都会有特别的政策性开发贷款和债务豁免安排,国别之间也经常有双边援助机制和债务豁免机制,世界贸易组织对这些最不发达国家也有特殊的优惠和保护条款。在欧盟机制下,出于深化和扩大一体化的需要,缩小其内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欧盟专门设立了欧洲结构和投资基金(简称“结构基金”),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支持落后地区或产业衰退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落后地区的就业率和发展水平,基金主要由成员国按规定比例上缴。在不同国家内部,很多国家中央或联邦政府针对国内的区域发展差距,也都会基于各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采取不同的区域性政策工具,来协调区域发展和缩小区域差距。对于国土空间较大、自然地理差距较大、人文民族差异较大的大国来说,区域发展差距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更具复杂性,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对待。本文将回顾总结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基本脉络,以及背后的举措做法和政策逻辑,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主要政策话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改进建议。 一、中国的区域经济概况 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而人口分布又与自然地理禀赋和生存条件密切相关,如水资源、气候条件、海拔高度、矿产资源、土壤条件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人口呈现东重西轻、南重北轻的分布格局,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和城市分布格局。早在1935年,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就在其《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文章通过分析,找出了一条可以展示两侧人口疏密差异的明确界线,也就是我们如今熟知的自黑龙江瑷珲(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腾冲的直线。在此线东南,虽然只占全国36%的国土面积,却分布着全国96%的人口。而在此线西北,虽然占64%的土地,却只分布着全国4%的人口。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二者之间的平均空间人口密度比高达42.6∶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即便经历了包括政府区域规划、布局政策、交通网络的引导和调整,如今中国人口规模虽然已经超过14亿,是20世纪30年代总人口的4倍,但依然有94%左右的人口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的国土面积上,胡焕庸线以西地区只增加了约2%左右的人口。胡焕庸线揭示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显著改变,而所有这些还是在中国没有完全放弃城乡分割和区域分割制度,还存在人口流动制度性限制基础上的演变结果。这一现象基本说明,那些试图改变胡焕庸线人口分布格局的动议和努力,不管通过什么手段,都可能因为不合理或违背规律,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意义上的成功。 图1展示了中国各省区市经济总量和常住人口数量的分布图,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大都分布在胡焕庸线东部。那些经济总量比重超过人口比重的地区,其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的城市化空间格局也是如此。国际上一般将单位空间人口密度高于某一标准作为衡量城市化地区的重要指标。中国的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人口也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部大小不等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城市群地区,如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都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部。这些大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都市圈,是中国经济最具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地区,也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根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时,应该会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学术界总体上认为中国政府采取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策略,试图通过中央计划投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缩小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发展差距。这一思想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中得到了明确阐述,总的思路是要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国内一般将这个时期的区域政策描述为均衡发展的区域政策。考虑到均衡一词在经济学中的特定含义,本文更倾向于用区域平衡来代替区域均衡的说法。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在三线建设期间,中央政府先后在大西南、大西北等地区投入2 000多亿元,建成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2 500多个,实施了著名的“三线”建设工程。到1975年底,三线地区的11省区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在全国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原值总额中的占比,由1965年的32.9%上升到35.3%;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2.3%提高到25%左右。全国将近1 500家大型国有企业,已经有40%以上分布在三线地区。在1965―1975年的10年间,内地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7%提高到1975年的近40%,提高了约3个百分点。 “三线”建设工程的实施,固然有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布局理论的影响和指导,有中国最高领导人沿海内地平衡发展的思考和实践,但很大程度上也迫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由于中国以抗美援朝的方式参与了朝鲜战争,东南沿海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国家包围圈的封锁,如果工业基地过于集中在沿海前线地区,对国家安全格局十分不利。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安全形势进一步严峻,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三线建设的布局调整进一步深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大后方建设的安全思路。在冷战时期,沿海地区和部分边境地区的工业和经济发展都因为工业布局调整的安全考量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影响。当然,在目前的空天武器技术下,这类出于安全考虑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实际意义已没有过去那么大,但是,对战争状态下的安全考量依然不支持过于集中布局的思路。 学术界和政策制定部门对三线建设进行过反思,总的结论是历时十年的三线建设对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工业基础。但由于各种供求配套条件不具备或难以通过计划实现,很多三线建设工业项目难以达到建设初期的设计构想,更谈不上有好的经济效益,很多三线企业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就难以生存。改革开放后,随着对要素流动限制的持续放开,不少三线工厂不得不搬离原来的偏僻厂址,迁移到条件更好的内地城市地区,否则无法留住人才,也无法吸引新的要素投入,一些项目搬迁后至今还在发挥很好的作用,但也有一些项目已经凋敝破产。 三线建设工程对西部内陆地区发展或许还有另外一些不应忽视的积极效应。许多三线企业来自文化比较先进开放的东部城市地区,作为大厂大企业一方面有自己的厂区文化和语言,另一方面又通过与相对封闭保守的当地人交往和交流,给所在地带来了文化方面的开化之风和开放之风。很多当地人对三线企业外来人一般都带有某种程度的羡慕和尊敬,实际上是对外来先进文化的一种向往,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对促进内陆相对封闭地区的文化进步和文化开放,也具有持续的积极意义。一些没有子弟学校的三线企业甚至还通过借调方式输出师资给所在地学校,以换取企业职工子女在当地学校的教育特权,这对提高当地中小学教育能力和水平也起到了支持作用。三线企业职工的着装甚至也会作为企业所在地的一种时尚,成为当地追求时尚人士的模仿对象,这应该说是一种先进时尚文化对内陆封闭地区的外溢,对当地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导向和演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也放开了国际生产要素在中国市场的市场准入和商业存在。要素流动管制的放开使各类生产要素可以更多围绕配置收益的高低进行空间布局和行业布局的选择,从而表现出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从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布局的趋势,这对中国区域开放和经济格局重构起到了积极持续的影响。在这个大的市场化格局下,中国的区域经济战略和政策导向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第一阶段:1979―1998年的非平衡发展 这一时期基于资源配置市场效率的非平衡发展基本上主导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布局。邓小平在这个时期明确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为尽快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首先选择并鼓励工业基础、交通条件、文化教育、比较优势、开放环境等条件更好、贸易更便利的沿海城市和地区优先发展,分别实施了沿海、沿江、沿带对外开放和开发的区域发展和开放战略。主要包括以下举措: 一是兴办沿海经济特区。1979年7月15日,中央批准广东省先在与澳门和香港毗邻的珠海和宝安(现深圳)两地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政策”意义非凡,开启了我国各类开发区,以及后来的新区、试验区和示范区的闸门。首批经济特区的选择,显然考虑了这些地区毗邻港澳和台湾的特殊区位优势,希望利用这一独特优势推动四个特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开放和开发。随后又设立了海南全省经济特区。 二是兴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为促进沿海地区的进一步开放,1984年,我国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通过构建财税、信贷、投资、土地、外贸等优惠政策框架,鼓励这些城市兴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兴办“三资”企业,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议纪要》,将空间范围更大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闽南厦漳泉地区设立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的区域进一步扩大,政策激励体系也进一步系统化和优化。 三是东中西格局划分成形,设立新的经济特区和国家级新区。在内地和沿海区域格局划分基础上,《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纲要》首次提出了东中西区域划分的战略构想,明确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根据资源禀赋差异,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地区,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区的准备。1988年初,国家实施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对外开放,同年4月又设立了覆盖全省的海南经济特区,试图利用海南相对封闭的离岛优势推进海南全岛的对外开放和市场化开发。随后,又设立上海浦东国家级新区,赋予类似特区的政策。邓小平曾经特别表示,后悔没有更早把浦东的开放开发提上日程。 四是沿江、沿边及内陆城市的对外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沿海加快发展战略开始导致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扩大。“八五”时期区域发展战略开始关注区域协调问题,提出要促进区域经济朝着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对外开放开始向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延伸。1991年,开放了沿边的满洲里、丹东、绥芬河、珲春4个口岸城市;1992年,先后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5个沿江城市,以及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太原、合肥、南昌等内陆地区省会城市。 第二阶段:2000年至今的区域发展战略 这一阶段,我国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大支撑带”战略组合的区域战略框架,试图以区域重大战略为引领,推动区域间协调互补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城市化战略、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开始与区域战略相结合,城市群、都市圈、自贸区等区域开放发展战略陆续推出,区域经济战略与规划作为政策手段的出现日益频繁。十八大以后,区域政策体现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协调发展格局,原有的以“四大板块”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相结合。 经历二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开放,以效率优先的非平衡发展战略通过向东部地区适度倾斜,使沿海地区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开放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京、沪、深、穗等经济增长快速形成,成为我国经济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的主要空间载体,基本实现了邓小平“两个大局”构想中的东部地区先富起来的第一个大局。在此期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了年均9.4%左右的增长。沿海地区的三大湾区,即粤港澳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和参与全球化产业分工的重要龙头。 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带动中西部地区转移就业,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也越来越成为各方关注的政治经济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从政策导向上,中央政府开始明确,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格局。尽管如此,资源配置效率依然是决定区域政策的重要考量之一,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受制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自然条件,各地不可能在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上取得同样的成果,但不同地区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应该趋于均等。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的新思路。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衡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方面,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一次变革。过去一般都认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就是要缩小各地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的差距。但由于各地发展条件差异很大,一些发展条件很差、约束条件较多的地区实际上很难在经济增长方面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异。但从更加科学合理的区域平衡发展的角度看,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有一定差距,但不同地区间居民从政府得到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不应该有那么大的差异,而应该在政府转移支付等措施的支持下逐步均等化,这是政府区域发展协调政策应该重点追求的目标。这一概念后来在中央政府应对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的政策实践中,都得到了认可和贯彻。 在这个时期,一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相继提出: 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1999年,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正式写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并对如何推进西部大开发进行了具体部署。2002年,原国家计委编制出台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在机构设置上专门设立了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在国家计委相关司局抽调骨干,合署办公,西部大开发战略由此步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首先加大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改善了相对不利的基础设施条件,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得到了更好的基础条件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更多资源配置在西部地区,并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相对经济增速。 与此同时,由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城市因资源枯竭、市场化改革滞后等诸多因素导致经济增速减慢,部分城市陷入转型困难,国家开始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城市振兴战略,并涵盖了部分中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国家发改委起草并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于2003年发布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在机构设置方面,设立了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与国家发改委合署办公。办公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策划资源配置政策、运筹调动资源,推动更多政府资源向东北地区倾斜。东北振兴办还协调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专门编制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规划的实施也取得了阶段性的积极成效。如今,东北振兴办虽已不复存在,但东北振兴话题还在延续,因为在过去十年,虽然实施了东北振兴的相关政策举措,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于其他地区非但未有提升,而且进一步下降,很多城市繁荣度下降、吸引力下降,人口外流。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2010―2020年这十年间,东北地区人口流失达到821万,平衡流入人口后净流出354万,除辽宁省外,吉林和黑龙江都是人口净流出。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也从2003年的8.5%下降到2021年底的4.9%,出现了对东北经济塌陷的新担忧。现在看来,如何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可能不是简单地投入多少资源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从体制机制、商业文化、政策激励、对外开放、产业优化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二是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地区涉及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山西、江西、内蒙古六个省区,具有四通八达的空间优势,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也是全国著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但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不断增强,中部地区资源能源的开采利用受到更多限制,传统制造业偏重,农业附加值偏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经济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状态。从政治上看,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各级政府开始越来越多地呼吁中央政府,政策上不能任由中部地区“塌陷”,也应该实施相应的区域战略和政策。于是,2004年3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中部崛起的提法是直接针对市面上“中部塌陷”说法的一种对冲性表达。200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首次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2012年国务院又进一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 过去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虽然率先实施了开发开放的各类政策,鼓励东部沿海条件较好的地区先富起来,但并没有一个整体区域战略或政策的官方说法。有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后,如何表述东部地区这一板块的整体发展,逐渐变成一种区域政策的缺失,东部地区的一些官员甚至觉得是一种政策忽视。因此,无论是从区域政策和战略的整体考虑,还是出于区域政治平衡的一种安抚,都需要对东部地区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导向表述或说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东部地区以全国9.6%的国土空间和3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经济总量的大半壁江山,通过中央政府政策引导与区域自我优势的发挥,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开放和发展模式,亮眼的增长和开放业绩。相比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有更好的发展开放基础,著名高校、研究院所、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聚集,商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公共服务设施等营商环境关键要素均好于其他地区,可以承担更大的自主创新、绿色低碳、高水平开放、转型升级功能。加之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主要资金也来源于东部地区,因此,鼓励东部率先发展对充分发挥东部地区优势、继续做大蛋糕、更好地带动全国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中国面临日益加大的结构性减速压力,需要通过创新驱动来延续过去的中高速增长。而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优势和创新要素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为推动全国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理论上有必要更好地发挥东部地区的创新和开放优势,率先实现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并引领全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为此,国家发改委一度想制定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和创新发展的专门政策框架,并将初步建议上书国务院领导,但因未能在主要部门间形成一致意见而作罢。主要原因是有一些部门认为,这样做可能不利于缩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甚至有可能使已经有所缩小的差距再度拉大。对这一问题看法上的差异,实际上是如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认知角度问题。主张继续促进东部率先创新发展的人总体上认为东部地区创新要素密集、经济总量大,同样1个百分点的增长无论就经济规模还是财政收入而言都高于中西部地区1个百分点的相应增长,会有利于做大蛋糕,增加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收入来源,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以至今,虽然中央政府文件有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描述,却从未制定过东部地区如何率先发展的任何专门文件和政策框架,这也是四大板块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后,唯一没有出台专门规划和政策的一个板块。 三是城市化战略的融入。改革开放后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跨地域空间流动管制的放松,对不同地区之间人均收入差距的缩小起到了主要作用。其中,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地区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地区转移就业、居住,特别是从相对落后的内陆农村地区向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化地区转移就业和居住,是劳动力流动的主流方向,有利于缩小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原国家计委在研究制订“十五”计划时,首次将实施城市化战略作为一个专题,并在中央领导听取“十五”计划重大专题研究成果时,专门向当时的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做了汇报。提出实施城市化战略的主要考虑是,中国经济发展在进入新世纪后,正经历国际化、城市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且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的关系。从本质上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向工业等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并在城市地区居住的根本动力,这一动力还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巨大差异。 城市化本质上是生产要素由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配置、劳动力从低收入部门和地区向高收入部门和地区转移就业的过程。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会带来区域差距的缩小,这也是要素跨地域高效配置的必然结果。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一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会自然导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国由于存在计划经济时期就设计并持续实施的城乡分割和区域分割制度,劳动力和人口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就业和居住,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中国的工业化率(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虽然达到了72.3%,城市化率却只有17.9%,两者相差54.4个百分点,我国的城市化率甚至低于当时工业化率远不及中国的印度(19%左右)。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促进了要素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城乡流动,也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990年城市化率提高到26.4%,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的差距缩小为46.8个百分点。2000年城市化率进一步提高到36.2%,但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差距又拉大到49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之间如此大的差距,在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是十分少见的,总体上反映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城乡和区域分割体制是对要素资源市场化高效配置的一种扭曲,这种扭曲导致国家的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大大降低,无论是工业、城市,还是农业、农村,都难以实现更为高效的发展。 国家计委围绕城市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整体现代化、提高国际竞争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积极作用的系统分析,向当时的中央领导做了全面认真的汇报。在汇报过程中,中央领导同志专门就中国城市化问题谈了各自的看法和思考,也谈了对农民大规模进城后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城市稳定的各种担忧,进行了十分难得的坦率讨论。最终,在国家计委专题研究和汇报的基础上,中央总体上采纳了国家计委提出的在“十五”计划期间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建议。在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建议中,首次提出要实施城镇化战略。这一表达虽然没有完全接受国家计委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建议,但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第一次把城镇化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在五年计划中予以描述和实施。其中,城市化和城镇化一字之差的变化,依然体现了决策层对城市化的某种担忧,不希望看到人口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过度集中,更倾向于“离土不离乡”的人口转移模式。2001年,国家计委会同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环保总局、国务院体改办10个部门,研究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简称“十五”城镇化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个城镇化规划,该规划特别强调要形成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在户籍管理、劳动力市场、用地制度、投融资体制、行政区划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改革举措,创造有利于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环境和机制。这次规划编制的相关研究报告最终汇编在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汪洋主编的《“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出版)中。2012年和2021年,国家发改委又会同有关部门,分别编制实施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在研究编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期间,中央专门召开了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和时任总理李克强分别做了重要讲话,为新时期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编制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第一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体现了中央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明确引导。 不同时段的城镇化规划,都把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分布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健康高效发展的重要方面。“十五”城镇化规划强调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和城镇密集区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注重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也逐步演变为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因为从各国城市化表现的规律看,所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只有可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实现,这个空间范围具体可以是以某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也可以是空间范围更大的具有较强核心城市辐射的城市群,只有在城市群或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内,才有可能通
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法律地位 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博罗
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法定代表人,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法律咨询,惠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惠州仲恺高新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挂牌出让公告惠仲土挂告[2023]009号根据《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39号)和《广东省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管理规定》(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79号)的规定,经批准,我局决定以网上挂牌方式公开出让下列一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网上挂牌出让地块基本情况及规划指标要求(见附表)二、挂牌起始价及加价幅度挂牌起始价为人民币5122万元,每次报价加价幅度为人民币60万元的整数倍。三、时间安排(一)公告时间:2023年2月22日至2023年3月14日;(二)网上挂牌竞买时间:2023年3月14日9时至2023年3月28日10时;(三)竞买保证金到账截止时间为:2023年3月28日9时。四、竞买资格及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法人和其他组织(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具备本条规定条件的,均可申请参加竞买。申请人可以单独申请,也可以联合申请,竞买申请人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一)缴交竞买保证金1025万元人民币;(二)拖欠地价款、闲置土地、囤地炒地、有违法或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及其控股股东不得参与竞买。五、需要说明的事项(一)地块周边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套,具备动工建设所必需的条件;(二)竞得人除缴交成交地价款外,还需按规定缴交契税等有关税费;(三)非仲恺高新区注册登记的企业竞得土地使用权的,必须在竞得土地后2个月内在仲恺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注册成立项目开发公司,并以该公司名义办理土地出让与登记发证手续;(四)竞得人须在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以下简称“《出让合同》”)时,提交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局出具的与该宗地产业类型一致的优先发展产业项目文件,同步与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仲恺高新区产业项目投资建设协议书》;(五)项目未达到本公告规定的集约用地指标或者非优先发展产业的,用地单位必须按《出让合同》及《仲恺高新区产业项目投资建设协议书》的约定补缴土地出让金及缴交违约金,补缴土地出让金由惠州仲恺高新区国土资源分局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确定,估价期日应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受理补缴地价申请时点为准;由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对竞得人履行《仲恺高新区产业项目投资建设协议书》的后续监管职责。六、竞买保证金(一)该宗地竞买保证金为人民币1025万元。(二)申请人应当在网上挂牌出让竞买保证金到账截止时间前登录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土地与矿业网上挂牌交易系统(以下简称“网上挂牌交易系统”,网址:https://www.hzgtjy.com/)获取竞买保证金支付账号。(三)竞买保证金到账时间以网上挂牌交易系统确认并发出 《保证金到账通知书》为准。七、竞买申请本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挂牌出让只接受网上竞买申请,即通过网上挂牌交易系统进行,不接受电话、邮寄、书面、电子邮件及口头竞买。凡办理数字证书、按要求足额交纳竞买保证金的申请人,方可参加网上挂牌交易活动。本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挂牌出让实行竞买资格后置审查。竞买申请人交纳足额竞买保证金即获得竞买报价权限。八、竞买人电子报价及电子限时竞价竞买人须详细阅读本宗地网上挂牌出让公告、竞买须知及网上挂牌交易系统操作指南,熟练操作网上挂牌交易系统,按竞买规则进行电子报价及电子限时竞价。九、确定成交候选人本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挂牌出让为无底价挂牌采取价高者得方式出让并确定成交候选人。十、资格审查成交候选人应在网上挂牌交易系统确定成交候选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竞买申请纸质材料提交至我局,由我局对竞买资格进行审查。我局将于2023年4月4日前确定符合竞买资格的成交候选人为竞得人。成交候选人资格审查须提交下列材料:(一)《竞买申请书》(加盖公章);(二)《竞价结果通知书》(加盖公章);(三)《竞买保证金到账通知书》(加盖公章);(四)竞买保证金转账凭证复印件(加盖公章);(五)申请竞买人有效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章);(六)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加盖公章);(七)授权他人代理的授权委托书及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核对原件);(八)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局出具的与本公告宗地要求对应产业类型一致的优先发展产业项目文件复印件(核对原件)。十一、签订成交确认书、出让合同及支付土地出让金竞得人应在接到竞得人确定通知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与我局、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仲恺分中心签订《成交确认书》,签订《成交确认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须向我局提交申请受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有关材料;签订《成交确认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须与我局签订《出让合同》。土地出让金于《出让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一次性付清。竞得人逾期不签订《出让合同》的或已签《出让合同》不缴纳成交价款的,必须收回土地,并按规定处罚。付清出让金及有关税费后,竞得人可申请办理建设用地审批及土地登记发证手续。十二、竞买保证金退还或转付成交价款未成功竞得的竞买人所交竞买保证金,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退还;若违法违规竞买的,按有关规定处罚后予以退还。竞得人签订《成交确认书》后,缴交的保证金中按成交价的20%转作定金;竞得人逾期或拒绝签订《出让合同》的,定金不予退还。竞得人签订《出让合同》后,定金转作土地出让价款。十三、违规责任成交候选人(或竞得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取消候选人资格(或竞得资格),竞价结果无效,竞买保证金不予退还,造成损失的,成交候选人(或竞得人)还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一)不符合竞买资格条件的;(二)提供虚假文件材料,隐瞒重要事实的;(三)采取行贿、恶意串通等非法手段竞得的;(四)无正当理由逾期或拒绝签订成交确认书的。十四、其他需要公告的事项(一)本宗地网上挂牌出让的详细资料和具体要求,见网上挂牌交易系统。申请人可在网上挂牌交易系统下载挂牌出让公告、须知及相关交易文件。(二)有意竞买者可以自行到地块现场踏勘(可在网上挂牌交易系统查阅用地红线图)。(三)竞买申请一经受理确认后,即视为竞买人对网上挂牌出让公告、须知、相关交易文件及地块现状无异议并全部接受,并对有关承诺承担法律责任。(四)地块动工竣工时间及地块交付时间《出让合同》签订之日交付土地;动、竣工时间按《仲恺高新区产业项目投资建设协议书》执行。(五)该宗地交易全程适用《惠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共资源电子交易规则》(惠市政数〔2022〕3号)。十五、联系方式出让方:惠州市仲恺高新区国土资源分局联系地址: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和畅五路人才服务大厦5楼联系人:赖先生联系电话:0752-3271633交易机构: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仲恺分中心联系地址: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和畅五路人才服务大厦10楼联系人:汪先生 房小姐联系电话:0752-3278419 注:本公告同时在下列网站及场所发布中国土地市场网:http://www.landchina.com广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https://ygp.gdzwfw.gov.cn/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http://zyjy.huizhou.gov.cn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仲恺分中心网站:http: //www.hzzk.gov.cn/gwhbm/hzsggzyjyzxzzfzx/index. html惠州市仲恺高新区国土资源分局网站:http://www.hzzk.gov.cn/gwhbm/zzgxqgtzyfj/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仲恺分中心服务大厅电子屏幕。数字证书办理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三新北路31号市 民服务中心3号楼惠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楼大厅1号土地与矿业交易窗口。联系人:罗工联系电话:0752-7121029 仲恺高新区国土资源分局 2023年2月22日 挂牌起始价及地块规划建设要求等主要指标附表 地块挂牌编号土地位置用地编号宗地总面积(O)土地用途规划指标出让年限(年)挂牌起始价(万元)加价幅度(万元)竞买保证金(万元)保证金截止时间投资强度产业类型产业项目协议书签订部门其他计算指标用地面积(O)容积率R计容建筑面积S(O)建筑系数(%)绿地率(%)机动车停车位配建要求惠仲土(用地)挂[2023]014号惠州仲恺高新区357创新产业带青春片区ZKQC-01-0148264(其中使用权面积为30958O)工业用地482642.0≤R≤3.096528≤S≤144792≥3515≤绿地率≤20按《规划设计条件告知书》要求配建5051226010252023年3月28日9时≥ 10513 元/O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配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服务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原创,其它均来自互联网,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